桃樹種植起源于我國,約在漢代傳播到亞洲周邊地區(qū),后由從波斯傳入西方,現(xiàn)世界各國都有廣泛種植。我國的桃樹約有1000多個品種,分果桃和花桃兩大類,其中油桃和蟠桃主要用作果樹栽培,花桃和碧桃主要供觀賞。
觀賞桃花常見種類有碧桃、白花碧桃、紅花碧桃、絳桃、單瓣白桃、撒金碧桃、垂枝碧桃、千瓣碧桃、綠花桃、菊花桃、壽星桃、紫葉桃等。桃花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園林花木,其樹態(tài)優(yōu)美,枝干扶疏,花朵豐腴,色彩艷麗,為早春重要觀花樹種。桃的果實(shí)是著名的水果;桃核可以榨油;其枝、葉、果、根均能入藥;桃木細(xì)密堅硬,可供雕刻用。
桃花的優(yōu)美,在于它以獨(dú)有的色彩之美和姿態(tài)之美,與周圍的景物能融為一體,形成一種和諧的美。在園林中紅桃與綠柳搭配,桃花爛漫,柳枝飄蕩,春風(fēng)拂面,桃紅柳綠,可謂“春風(fēng)過柳如絲綠,晴日蒸桃出小紅”。桃花與竹配植,可達(dá)“竹外桃花三兩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”的意境。桃花與青松配植,則更能突出桃花的艷麗和雅致,營造出中國園林春季獨(dú)特景觀。
盡管桃花未被列入中國十大傳統(tǒng)名花之列,但它卻是中國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花。迄今我國有多處觀賞桃花的勝地,著名的有北京植物園、廣州石馬、杭州西湖、上海南匯、保定順平、江西廬山、桂林恭城、四川成都、蘭州安寧、湖南桃花源和桃花江等地。臺灣桃園市過去因縣內(nèi)遍植桃花,繽紛馥郁,而有桃仔園或桃澗之稱,清光緒12年(1886年)正式以桃園為名,1941年建制為桃園縣,桃花亦成為市花。
桃花在中國是繁榮幸福、吉祥美滿、和諧喜慶與熱烈的象征。人們將桃樹視為“五木之精”,將桃花作為美好事物的化身。向戀人贈送桃花,表示深切相愛;送給老師,寓意桃李滿天下,表示對恩師慰問及不忘教誨之恩。人們將理想生活環(huán)境稱為“世外桃源”;將太平盛事稱為“桃林”;稱贊美女姣好容貌是“艷若桃花”。膾炙人口的劉備、關(guān)羽、張飛的桃園三結(jié)義,使桃花又成為生死患難友誼的象征。
歷代詩人留下大量歌詠桃花的詩篇。白居易詩云:“一樹紅桃亞拂地,竹遮松蔭晚開時。非因斜日無由見,不是閑人豈得知?寒地生材遺較易,貧家養(yǎng)女嫁常遲。春深欲落誰憐惜,白侍郎來折一枝。”形容了滿樹桃花盛開時的美麗景致,并以花比紅顏,以紅顏比人才,表達(dá)詩人愛花要像珍惜人才一樣的心境。劉禹錫詩云:“紫陌紅塵拂面來,無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觀里桃千樹,盡是劉郎去后栽。”描述了唐代民間觀桃花的盛景。唐代書生崔護(hù),在長安城南郊外春游,見到一位美麗姑娘站在盛開的桃樹下。因口渴,崔護(hù)向姑娘討了一碗水喝,心中很感激,只因萍水相逢不好意思講話,使悵然離去。翌年同一天,崔護(hù)高中后又來這里,只見雙門緊閉,不見姑娘,便在門上題詩曰:“去年今日此門中,人面桃花相映紅。
人面不知何處去,桃花依舊笑春風(fēng)。”古往今來,關(guān)于桃花的眾多詩詞歌賦,描述了桃花的千姿百態(tài),融進(jìn)了種種愛恨情仇及喜怒哀樂的感情,是我國悠久花文化中的瑰麗珍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