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,很多人每天都長時間坐在電腦前,年輕人更是喜歡不停玩手機,眼部過度疲勞引發(fā)的“干眼癥”現(xiàn)象便很普遍。古代文人伏案讀書作文,同樣有損耗目力之弊,針對這一情況,傳統(tǒng)生活中發(fā)明了一個很輕巧的對策,那就是在書齋中陳設“蒲石盆”,利用菖蒲葉上的凝露來潤澤雙目。
古人相信,每天清晨,用柏樹葉或者菖蒲葉上夜間凝結的露水擦洗雙眼,能夠保持眼部的健康,讓目力明亮,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即言:“柏葉上露,菖蒲上露,并能明目,旦旦洗之。”然而柏樹上的夜露可不那么容易采集。相較之下,菖蒲可以栽種在小盆里,養(yǎng)護在書齋中,因此,以人工養(yǎng)護的菖蒲上的夜露作為晨起后的“護眼液”,便在士大夫當中形成了風氣。
菖蒲成為書房內(nèi)的雅設,是始于宋代。用于盆養(yǎng)的菖蒲也被稱為“石上菖蒲”、“石菖蒲”,生于水中的石頭之上,栽培時無需泥土。這種干凈的狀態(tài)不僅雅觀,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(nèi),尤其適合滿是書卷、文房、雅器的書齋。在盆里擺幾塊石頭,盛滿水,向石上灑些冷米湯,再拋些菖蒲籽,然后把盆子置于陰濕之處,石上就生出條條細葉——石菖蒲的易于培植,也是其在室內(nèi)盆栽花草中占得頭位的重要原因。
對于士大夫文人來說,菖蒲不沾污泥,僅僅憑借凈石與清水生存,顯得有一種象征意義,仿佛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,是君子品行的鏡影。另外,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風氣興起的時期,菖蒲必須依靠石頭生長,這恰恰與當時文人的愛石之風相符合,因此,點綴石頭、生滿菖蒲的“蒲石盆”,就成了宋代文人書房中流行的細節(jié)。陸游曾如此描述隱居生活的悠閑平靜:“寒泉自換菖蒲水,活火閑煎橄欖茶。自是閑人足閑趣,本無心學野僧家。”(《夏初湖村雜題》)詩人親自為蒲石盆更換新汲的泉水,然后烹茶品茗,并自嘲說,這真是典型“閑人”才會享受的“閑趣”。
其實,從陸游的詩中恰恰可以看出,傳統(tǒng)書房中的各種設計總是能夠兼及多種功能,比如一向提倡文人在侍養(yǎng)花木、為盆景換水、焚香、煎茶、磨墨等細節(jié)上親力親為,其實是鼓勵文人伏案過程中不時穿插不太消耗體力的勞作,以活動筋骨,放松心神,緩解目力,鍛煉手腳的靈活性,是非常有益的養(yǎng)生安排。這些親手進行的日常操持都需要人付出勤謹與耐心,因此,也被認為能夠怡養(yǎng)性情。
蒲石盆流行起來之后,人們很快發(fā)現(xiàn),菖蒲葉總是在夜間凝結空中的水汽,形成晶瑩的露珠,宋代僧人惠明的一首《詠菖蒲》便感嘆:“根下塵泥一點無,性便泉石愛情孤。當時不惹湘江恨,葉葉如何有淚珠?”中醫(yī)又認為菖蒲葉上的露水具有明目的功能,到明代,以菖蒲露擦拭雙目來“潤眼”(《遵生八箋》)便成了文人普遍采納的保養(yǎng)項目之一。
于是,一位江南士大夫的一日清雅是這樣開始的:醒來之后,先盤坐床上,進行一番吐納導引的保健活動,然后在仆人的服侍之下刷牙漱口、洗面、篦發(fā)。再接下來,踱到書房之中,用手指從精心護養(yǎng)的幾盆菖蒲的細葉上捋下點點露水,點到眼皮上,然后閉目輕揉眼皮上下,完成保健中“洗眼”的程序。
也許,今天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古人的經(jīng)驗,把菖蒲盆設在電腦之旁,用葉面上的清露輕拭眼皮,看看是否真的具“潤目”之效。另外,在明代,人們還發(fā)現(xiàn),菖蒲葉能夠吸收燈燭的油煙。長夜漫漫,三五盆翠蒲亭亭在書案畔的長幾上,悄悄收聚書燈散發(fā)的油煙,為醉心詩書的文人創(chuàng)造出潔凈的環(huán)境。由此看來,今日的雅人焚香、以蠟燭煮花草茶、點香燭的時候,也不妨陳設幾盆菖蒲在周圍,讓翠清蒲葉來聚附煙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