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加游戲的兩人持草相對站立,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。游戲開始后,二草相勾,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,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,然后用“打贏家”的順序賽下去,直至選出最后的勝利者。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很韌的作為自己的“選手”,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能力。那種能“斗”倒各草的“選手”,則成為大家公認(rèn)的當(dāng)日的“百草王”。
斗百草這一習(xí)俗起源甚早,早在周代就開始盛行。古書記載,春秋時期的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斗百草了,到了南北朝,斗百草在南方已演變?yōu)楣?jié)期的風(fēng)俗。斗百草是在端陽節(jié)插白艾、懸菖蒲習(xí)俗中,人們要到郊野采集百草,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娛樂式的斗草游戲。
斗百草之戲之所以受歡迎,最初是因?yàn)楣潘渍J(rèn)為五月為惡月、毒月,必須采集百草來解厄,以渡過難關(guān)。到了六朝后期,斗百草逐漸成了一種游戲習(xí)俗。唐以來,斗百草愈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。斗草以后演變出專屬婦女的斗花比賽。上至宮廷貴妃,下至鄉(xiāng)野村婦都熱衷參與。有意思的是,民間男女往往借此機(jī)會,自由交往,選擇心目中的情人。斗百草后來發(fā)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(shù)。如今,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(qū)流傳。